「灣生回家」藉由從臺返日的「引揚者」,讓我們見證大時代的眼淚
而舞鶴的引揚紀念館,則記錄了引揚者們初回到日本時的故事


Q2088-01.JPG 


昨天去電影院看了「灣生回家」,很棒的紀錄片,令人相當動容!

由於日本在太平洋戰爭戰敗,許多「出生於臺灣」(灣生)的日本人
必須「引揚」去日本,一個「從來沒去過的祖國」
紀錄片透過幾位「引揚者」家族的故事,讓後世瞭解當時的面貌
更重要的是,人與人之間、人與土地之間的情感羈絆
是無法一刀便輕易斬斷的

事實上,剛回到日本時的引揚者,在日本的日子也相當不好過
大城市飽受轟炸,民間的物資奇缺,基本生活條件也相當惡劣

大家如果想在觀影後更進一步瞭解「引揚者」初回到日本時的情況
以及當時的引揚執行方式,有一個地方很值得參觀
是位於京都舞鶴的「舞鶴引揚紀念館」

身為日本海側重要港口的舞鶴
觀光重點集中在東舞鶴的赤煉瓦倉庫,以及海上自衛隊軍區
從東舞鶴前往曲折灣澳中不起眼的紀念館,約莫需15分鐘的車程

儘管到那裡的巴士班次有點稀疏,但在一甲子前的1950年代
卻有來自全日本各地的民眾,會爭相前往這個地方
因為那裡正是日本從海外執行引揚任務的主要終點
所謂的「引揚」相當於中文的「遣返」

太平洋戰爭的戰事綿延許久
從南太平洋的新幾內亞到印度洋,都有日本軍民的足跡
戰爭在廣島與長崎落下原子彈後急轉直下
在一個禮拜內就突然結束了

當時滯留在海外的日本軍民超過600萬人
尤其像臺灣這種終戰前已掌管半世紀的地方
需引揚者便有將近50萬名,非常驚人
遭蘇聯方面俘虜的軍民也有超過57萬人

如何在戰後和平完成遣返任務?遂成為一件國際大事
「海角七號」裡出現的港邊送別情景
果真在世界許多地方上演
(戲中的高砂丸真的擔任過引揚船
多次巡航共接送55205人回到日本)

大量民眾瞬時移回日本
有檢疫、海外財產歸屬,以及暫時收留等問題
畢竟許多人長年居住海外,在日本不一定有親人能接濟
甚至日本親人也可能於轟炸中喪生

因此援護單位選定幾個港口,作為照料引揚者的地方
舞鶴就是其中之一,主要接回中國、滿洲,與朝鮮地區的日人
直到1958年最後一艘引揚船回到舞鶴為止
共有66萬多人經舞鶴回到日本,是本州第一、全日第三的口岸
舞鶴也是最晚結束大規模引揚任務的港口

Q2088-11.JPG 
海外軍人同期會的植樹紀念

Q2088-12.JPG 
望鄉慰靈之碑


然而,有更多的悲劇故事也在岸邊上演
有的家庭,年輕的男力在戰爭中被徵召,一出門就失去了消息
焦急的母親來到舞鶴苦苦守候,寫下一頁又一頁「岸壁之母」的故事
「岸壁」是碼頭的日文
岸壁之母指的就是在碼頭邊終日以淚洗面苦候男兒回家的母親

另一方面,如山崎豐子小說與改編日劇「不毛地帶」描述的
不少終戰時滯留在滿州地區的日本軍人,投降後成為蘇聯的俘虜
被送到西伯利亞等各個角落充作開墾的苦力
在極為沈重的工作與惡劣的天候下
又沒有良好的禦寒裝備與營養補充
許多人都在廣大的凍土中失去生命

如今在「引揚紀念館」中,便呈現了俘虜們當時的生活情境
看著那以一片乾土司充當午餐
幾滴湯汁便為晚餐的情境,可以想像當時的苦難

Q2088-07.JPG 
這一片緊鄰海灣的廠區,就是昔日的援護局營房

Q2088-08.JPG 
後世刻意搭建的引揚棧橋


引揚紀念館外公園的山丘腳下,就是引揚船停泊的地點
(因前述的防疫與管制考量,引揚船並非停在一般的商運碼頭)
當年的引揚援護局的營房,如今已經化為工廠用地
雖然沒辦法如實呈現當時的風貌,但也可從其範圍遙想當年規模
一角的小碼頭,被稱為「引揚棧橋」,是後來重建的設施
模擬當年引揚者回到日本時欣喜若狂踏上第一步的地方

站在這樣的小角落,可以讓人沉澱冥想戰爭的可怕
所幸大規模的戰火未再燃起
也願舞鶴這個日本海的重要軍港永遠平靜
在未來的任何一天,別再成為親人哭泣的堤岸!



檢視較大的地圖

==
取材時間:2010-11

arrow
arrow

    starscree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