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上,書名本身是錯的,列車上的人是女人不是女孩。而且不是「那些年」的那種女孩,而是一個驚悚加部份推理的故事。

Q2089-01.jpg 


有段時間沒寫閱讀心得了,來記錄一下「The Girl on the Train」吧!

這本小說由Paula Hawkins撰寫,今年1月在英美上市,銷售成績看來相當不錯,所以很快就有繁體中文版了,由「寂寞出版社」出版,譯者為王欣欣,(btw,封面那動感而模糊效果的字體,是延續原文版本的設計)。

第一次會注意到這本書,是因為它那天於誠品放在很明顯的位置,(可以說是「明顯到不能再明顯」的地方),會對它留下印象,則是那平凡無奇的書名:列車上的女孩...,列車上有個女孩,so what? 對,就想知道so what,所以大致翻了一下,隔幾天就決定買來看完。

出版社說這本書會改變人們通勤搭車的習慣,基於牛奶杰現在也是個幾乎每天搭車的通勤族,先前有寫了一下最近的搭車心得,而且自己平常也蠻愛胡思亂想週邊乘客與車窗外的一幕幕風景,所以就來看看到底是花生了省魔術…...

簡單來說,故事設定有一位每天從倫敦郊區搭車到尤斯頓站(Euston)的女人,(對,這本書沒有任何的女孩(嬰兒除外),火車上那位是個女人),由於列車運行的緣故,上、下班的火車常會在某人家的後院停下來,因此這位女主角瑞秋,有機會觀察到另一女主角梅根的日常生活,某天,瑞秋看到該戶出現了不同人,過沒多久梅根便離奇失蹤了,於是劇情就展開啦,到底誰幹了什麼事?梅根去了哪裡......

先說心得呀,整體來說我覺得故事的背景設定蠻有趣的,對每天搭火車上下班的通勤族,有種跳出日常奇想的可能,而據說這是源自於作者自己搭tube通勤的經驗,嘿嘿。

但也許是行銷文案講得太了不起,所以我看完倒覺得沒那麼厲害,故事本身是精彩、會吸引人把它讀完,但應無「震撼文壇」的程度,即便銷量不差,又已有電影版籌備,不過總覺得沒格外驚豔!

以下有雷

















5
4
3
2
1

有幾個設定,是封底或文宣沒提到的:
1.瑞秋是個酒鬼。
2.因瑞秋是個酒鬼,所以早就失業了,搭車只是假裝通勤。
3.瑞秋觀察的那戶是15號,而她早先跟前夫住過隔幾戶的23號。

換句話說,就設定上來說,瑞秋這個角色和觀察車窗風景的層面,其實跟一般上班的通勤族會不太一樣,不是那麼地日常。

但基於情節需求,是有必要這樣安排啦,不然太日常、太平凡,可能就沒有如此的銷售佳績了。

因此故事的主軸,大略是「喝醉的瑞秋,一步步解開喝醉的記憶並順道協助破案」,讀者的閱讀過程,就是循著瑞秋回想起「那個週六夜晚」的歷程,所以,若你不喜歡「失憶者、醉鬼甦醒中之天下無敵」,或是「要不採納酒醉者的證詞」這類老梗,最好是跳過這一本吧。

至於所謂意想不到的驚悚結局,大略在篇幅的後1/5就已揭曉,那位試圖要幫助瑞秋的前夫男主角湯姆,就是真正的兇手,他一再要瑞秋保持清醒、不要陷入那些酒醉中的模糊想法,其實便是要她別想起自己是最有關鍵的目擊證人。

那個週六夜,湯姆的鄰居+小孩前褓母+小四,也就是梅根來亂,加上湯姆的小三安娜見到湯姆的元配瑞秋酒醉來亂,所以事情就那樣發生了...

順道一提,「諜海黑名單」(Black List)前段的謎樣丈夫也是Tom,Tom看來將可成為「不可相信的謎樣丈夫」之代名詞。

不過在劇情的交待方面,這本小說有個不太一般的走法,是以雙主線,甚至是三主線交錯進行的方式來佈局,一線是目擊者瑞秋、一線是受害者兼第二女主角梅根,另一則是湯姆過去的小三、現任妻子女配角安娜,藉由不同主角且不同時間軸的觀點,來鋪設故事的進行。

這種多元觀點的方法,也提醒者搭火車通勤的讀者。 你看到的、想像的別人生活,跟實際情形可能是截然不同的,哈。 如果說小說有讓通勤客身份的讀者產生共鳴,或改變往後通勤習慣,我想這點才是較有影響的部份。

總之,故事本身是精彩的,很值得上下班搭車時看看 (我被車掌驗票時,她瞥見書名是「列車上的女孩」,表情頗詭異)。 但出版社的行銷好評與改編電影等宣傳梗,則忽略吧。

btw,電影明年上映時,基於女主角是Emily Blunt,女配角為Rebecca Ferguson,我應該還是會留意的,哈哈。


==
取材時間:2015-10

arrow
arrow

    starscree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