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在媒體上,北花航線的存廢檢討聲再起。業者「臺面上」不想飛、政府卻極力留,那,到底誰要搭北花航線?火車有何不足之處難以取代?

Q2318-01.JPG

 

根據媒體報導,華信航空臨危受命接手復興航空的台北松山機場=花蓮機場航線,至今將近1.5個月,造成約1500萬元虧損。

華信航空目前在北花航線的航班,能提供的輸運能量,飛機飛1班、普悠瑪號(新自強號)或自強號太魯閣列車約莫用2節車廂就載完啦。因此北花航線的存在意義,影響面不會是「量」的問題,要往「質」的方面思考:

飛機航班現在有什麼服務特性,是火車無法提供的?
若火車滿足了哪些條件,飛機航班的功能才被完全取代?


依我自己從現實工作中的接機經驗觀察,現階段會搭台北=花蓮航線的客人,有相當高的比例,是高階白領的公務行程。

當然,你在飛機上還是會看到觀光客或家庭成員一起出門的客人,但這跟普魯列車在北回線班次大發之前比,已經少非常多了。因此,如果要回答:「到底誰需要搭北花航線?」的問題,就得由這類公務客人在乎哪些東西來思考。

票價
對一般鄉民而言,機票的價錢可能是最在意的事情。但所謂的「公務行程」意味著其機票費用,之後可以向會計室或邀請單位請款,不會花到自己的錢。換句話說,機票費用要多少錢,對高階白領本人沒有太大的影響。機票的價錢,是他們最無需在意的事。

時間
一般來說,台北=花蓮搭飛機的時間表面上比火車快,但因為搭飛機要提早報到,所以飛機的優勢不是太明顯。

不過那是一般的通論。

實務上,由於目前平時北花航線的旅客不多,不存在「逾時未報到、訂位被取消、之後會沒機位」的情形。且兩地的報到與安檢作業速度都很快,所以搭飛機的「提早到機場」,其實不用真的拉很長時間。「提早到機場」跟「提早到火車站」的差異,也許就在20分vs.10分而已。

此外,候機與飛行過程可以看文件、用筆電,但搭普魯列車的那2小時,對部份民眾來講是難以訂著螢幕或紙張閱讀的。對他們而言,飛機與火車的時間差異,可能是有70分鐘的工作時間vs. 0分鐘的工作時間。

班次密度
雖然火車的班次密度遠遠勝過飛機,但這些高階白領的行程多半是早早就敲好了,臨時提早或延後的幅度不大(高階到某種「話水會結冰」的程度後,後續行程甚至可以配合他的航班時間來決定)。

因此火車班次的密度雖高,但優勢沒有太明顯。況且北回線多數班次是普魯列車,並不利於客人臨場臨櫃排隊換班次。

另外,個人覺得上華信的早晚兩班,或先前復興的三班,班次雖少但已顧及重要的時段。

整體環境
我想這點才是目前搭飛機最大的優勢,並不是說飛機的座位比火車大到哪裡、舒服到哪種程度。而是指機艙的整體環境創造了一種無形的「阻隔性」!

我先前在寫JR九州的787系列車時就有提過,該列車的包廂席,有助於讓客人避免遇到打赤腳、摳腳皮、愛講電話、不關Line提示音、持續咳嗽又不戴口罩、即興高歌、體味刺鼻(無論是汗或香水)、醉漢、食物味道過重,或打電動與追韓劇又不用耳機的其他旅客同處一室(或至少可以將影響降到最低)。有些時候希望自己工作上接待的來賓能有較獨立的乘坐空間,也很需要包廂席。

在我的觀察中,這群高階白領客人最重要的共通性,就是「怕干擾」。更進一步說,是「怕被外人干擾」。

飛機目前多少發揮了一些以價制量的效果,降低了這些客人被外人干擾的機會。

當然,先前用ATR72,現在用E190飛,都沒有實質的商務艙與包廂,有辦法達到真的在空間上形成阻隔。但至少就上一篇飛行分享有提過,在北花的航程中,平飛階段只有不到5分鐘的時間,其餘時間所有乘客都得要繫好安全帶、乖乖坐在位子上。而這形成一種實質上的時間阻隔功能。

換句話說,高階白領即便被縣民臨時cue一段「國王有約 親民時間」、被選區的民眾硬拉著選民服務、被買專輯的小粉絲要簽名+抱抱、啊我明明真的是單純想念經卻被隔壁兄姊硬攀關係、被明明搞不清楚狀況但仍胡亂發問的小夥伴等人干擾,也不會真的被煩太久。

因此,飛機上這個整體環境提供的空間與時間阻隔性條件,才是目前飛機航班對比火車最重要的存在價值。

Q2318-02.JPG
花蓮航班是松山機場國內線的最晚出發班次,某些電費與加班費或許也該計在帳上

Q2318-03.JPG
火車不可取代飛機之處,我想不是時間與價錢,而是環境特性


對於華信目前飛了將近1個半月但虧損嚴重,我的想法是:

◎火車要取代飛機,車廂應該要能提供夠阻隔性的服務條件。商務車、簡易包廂,甚至是真的有隔檔的「真」包廂都可考慮。

◎華信虧損的事實,為華航何董事長11月時胸有成竹攬下來的結果,這是他的責任;預估虧損1000萬變成事實虧損1500萬,則是公司過於樂觀的錯誤評估;至於當初以為可以換得兩岸黃金航線,卻忽略對岸機場時間帶會被襲奪的事情,更是經營團隊誤判情勢的過失。

我覺得對於我們這種非投資人的外人,這些情況都沒什麼好說的。我感謝華信航空的奉獻,但不會同情其處境。這是該集團領導階層做出決定的成果,且該公司當時喊的「全面接手復興所有兩岸航線」若成真,現在更騎虎難下呢。

◎能把國內線與國際線(兩岸線)的機票連結一起賣,這是件好事,但真的拖太久了(我很久很久以前就提過了)。等到虧怕了才趕緊把這招端出來,有點亡羊補牢的感覺。只怕國內外旅客還沒培養出新的移動習慣,2月15日時間一到航線就收了。而松山機場到桃園機場之間得自己接駁,實在有點半吊子,金廈小三通都知道要提供機場送去碼頭的服務了咩。

◎松山=花蓮航線改成桃園=花蓮航線,儘管我個人樂於見到後者,但我覺得這兩條航線完全是兩回事,因為雙方的客群完全不同。

即便機場捷運通車,但在台北市內的一般民眾(非航空迷)應該不太可能先搭捷運到台灣桃園國際機場,再搭機飛往花蓮,反向亦然。所以不存在桃園=花蓮航線「接替」松山=花蓮航線這件事,頂多是桃園=花蓮航線「開航」的時間點,跟松山=花蓮航線「停航」的時間點剛好很接近而已。

說難聽點,桃花能飛,應該早就該飛了,而不是現在才拉出來作為松花航線的替選項代思考。


==
取材時間:2016-12

 

arrow
arrow

    starscree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