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英博物館的建築比開館時間還老,不過隨著大展苑的改建完成
讓博物館開啟了嶄新氣象,是件令館方有面子又有裡子的工程
大英博物館的館址也是個有趣的小故事
18世紀博物館成立時,包括西敏寺、白金漢宮,以及蒙塔古宅邸
都曾列為博物館落腳的候選地點,最終由後者獲選
最大的考量是代價最便宜,只要當時的1萬英鎊
而索價3萬英鎊的白金漢宮如今成為皇宮
白金漢宮曾作為大英館的候選地點,後來搖身一變成為皇官
不過今日的大英博物館已非當年的窮光蛋了
這點單從博物館的建築便可略知一二
玩家造訪大英博物館時,一定會對其建築留下深刻印象
除了博物館正面希臘風格的大山牆外
博物館中庭的大展苑(great court)更是如今的目光焦點
大展苑的改建工程
可譽為大英博物館開館至今最重大、也最傑出的改建案
英國建築大師福斯特主持的這項改建案,於2000年正式完工
其最大的特色,就是藉由鋼架交織而成約2500片三角型半透明屋頂
將原本獨立於回字型建築中間的圓形圖書館,與四周館舍連結
讓原本室外的廣場空間藉由白色屋頂籠罩
成為一座寬敞明亮的館內大廳
大英博物館的建築,是在方形迴廊中夾著圓形的舊大英圖書館
大展苑的三角形玻璃屋頂,讓大英博物館展現不同氣象
這項工程耗資兩億英鎊
據說其中的三角形屋頂,每片形狀都有些微不同
得仰賴電腦計算才有辦法完成這項舉世鉅作
而事實證明,大展苑的投資相當值得
不僅讓原先逐年下滑的入館人數逆勢反漲
其建築改建也獲得業界肯定
評價不遜於貝律銘為巴黎羅浮宮打造的玻璃金字塔
更重要的是,大展苑改建案也重新規劃了餐飲與紀念品空間
大幅提昇博物館的收支能力
不僅讓博物館美得有面子,也賺到豐富的裡子!
大展苑的玻璃屋頂使得戶外變室內,為館方增添不少空間
博物館服務櫃台就設在大展苑的東南與西南角,西北角則為簡餐吧
樓上的高級餐廳也是博物館收入來源之一,不過牛奶杰吃不起
仰賴社會捐款營運的博物館,開源工作顯得很重要
烽火戰禍中的博物館
從歷史角度來看,大英博物館其實常有修繕工程進行
一方面是因為多年的發展過程,幾乎都在逐年擴張
空間卻始終不夠,甚至還將圖書館與自然史部門獨立為新的博物館
二方面則是受到戰爭的因素影響
倫敦在兩次大戰期間飽受德國空軍來自歐陸的攻擊,破壞程度相當大
尤其是二次大戰的空襲行動,曾讓館舍滿目瘡痍
即便戰爭在1945年就結束了
但大英博物館的戰後修復
卻直到40年後的1985年才告一段落,顯見傷害之大
所幸博物館的館藏文物在戰爭中受損輕微
當然這也有賴於館方的努力
為使文物免受戰火波及
如同人員疏散到防空洞或鄉野般
館方也在戰時將可移動的文物分批藏匿於各個角落
有些運往鄉間暫存,也有部份是深鎖在鄰近的Holborn地鐵站
不能動的大型館藏,則只好以沙包作保護
神奇的是,博物館文物在兩次大戰中的受損情形非常少
尤其是一次大戰期間,博物館仍維持部份展間的開放
戰後的調查發現,所有館藏中真的稱得上受損的文物
算一算竟然只有兩本書,顯見館方對於文物保存的用心
大英博物館的展品在兩次大戰中受損有限,相當萬幸
除了與歐陸交戰的外憂
大英博物館250年的歲月中也曾面對內患的衝擊
1780年代時,天主教的爭議問題
使得倫敦周邊發生了18世紀最嚴重的「戈登暴動」
當時有超過800名編制的英國軍隊進駐博物館後院
維持這座世界性的博物館之安危
這項維安行動竟然維持了80年之久
直到1863年才將任務交由倫敦警察接手,撤出了武裝部隊
不曉得在那五分之四個世紀的時光中
造訪博物館的來賓都會見到荷槍實彈的官兵駐守
是否還能放鬆心情,沈浸在博物館的浩瀚知識裡頭呢?
博物館的前後院曾有駐兵達80年之久,如今很難想像當時樣貌
(待續)
==
取材時間:2009-10
- Aug 01 Mon 2011 19:58
[靠岸漫遊]和歷史擦肩而過‧在大英博物館:大展苑篇
文章標籤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