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會在城市中留下人名當街道名,通常都是很風光的吧
但下關的「李鴻章道」卻不是那麼一回事,反而有點悲哀呀
延續牛奶杰在春帆樓篇提到的,1895年的4月份
在甲午戰爭中失敗的清廷,由李鴻章在下關和日本「講和」
簽訂了割讓台灣與澎湖的馬關條約
然而談判的過程也不是那麼順利,耗了約一個月才完成
而這當中的關鍵,就與這篇所提的「李鴻章道」有些關聯
懸崖上的李鴻章道
北洋艦隊被殲滅、陸軍部隊潰敗的事實都已註定
戰場上一面倒的局勢,讓清廷幾乎無力招架
雙方原本以為談和會議可以儘快達成決議
並完成條約的簽署
但這場談判過程仍進行了約一個月的時間
除了西方列強在會議桌外的角力斡旋之外
另一個造成影響的重要插曲
便是李鴻章在3月24日會議結束、返回住宿地點的途中
被日本民眾開槍刺殺受傷,迫使會議必須暫停一段時間!
如今在春帆樓旁的一條懸崖小徑
就暗藏了這段會議期間的小故事
不到一公尺寬的柏油路,看似平時沒幾個人會通過
卻標上了「李鴻章道」之路牌
原來李鴻章當年在街上遇刺後
經過半個月的休養重新回到談判桌時
為避免再次遭到不測,便捨棄走大馬路
改就這條山丘上的小徑往來春帆樓
於是後人便非正式地稱之為「李鴻章道」
為這段歷史的番外篇留下見證
為避免再次遭遇不測,李鴻章後來便改走小徑往來春帆樓
李鴻章道很窄,但畢竟非太光榮的事,還是別以大道紀念了
當牛奶杰在李鴻章道上漫步時心想
如果代表另一個國家的重要官員
會在我國的馬路上輕易遇刺
那可以想見我方對那個國家
應該是相當輕視,甚至是刻意疏忽吧?
如果來到現代
當今世上的國際會談若出現這種「場外逸事」
恐怕會掀起另一波的軍事衝突吧!
銜接亞洲大陸的起點
或許有玩家會好奇
當年這樣一紙影響兩國甚鉅的條約
怎麼會選在下關簽署呢?
其實下關所在的位置,正是日本本州島的最西邊
也是通往九州的必經之處,自古以來就是水陸交通要道
尤其是日本進入明治時代、國家崛起之後
下關雖然並非早期對西方開放的海港
但也逐步發展為重要的對外口岸
李鴻章當年便是搭乘德國商船抵達下關
帶著委任狀與日本展開談判
(原本資料還沒帶齊,人家硬作為藉口不肯開桌談判)
下關所在的位置,自古以來就是水陸交通要道
太平洋戰爭爆發之前
日本商人或民眾想前往亞洲大陸的中國、朝鮮、滿州
還有當時納入版圖的臺灣等地
多半會透過下關或門司登輪出發
下關除了化身為日本向西、向南延伸的跳板之外
由於海陸的相對位置,也成為關門海峽的咽喉
這條阻隔本州下關和北九州門司的水道
截取了兩岸的名字稱之為「關門海峽」
最狹窄之處約莫只有600公尺
關門海峽有許多國內外船隻通過
關門海峽最狹窄之處只有600公尺,建有大橋與隧道
如今的下關也是個充滿熱情活力的港口,適合散步
雖然「關門」之名本身與「關閉通道」沒有關係
但該海峽正好是船隻從日本東岸的太平洋側
要往日本西岸的日本海(黃海)側之重要管道
往來船隻頻繁,添增了下關發展為國際港的優勢
如果海峽遭到封鎖,將是相當嚴重的商業與國家安全事件
日本近代也有幾場對外糾紛是由此點燃呢!
時至今日,仍有從下關前往中國青島
或韓國釜山的國際渡輪在航行
若想體驗搭乘船舶展開跨國旅行的往日情懷
又不想泡在豪華郵輪的精緻艙房和賭場
那麼下關的對外航線或許是一個可以參考的選擇唷!
(完)
==
取材時間:2010-08
- Apr 25 Wed 2012 20:21
[靠岸漫遊]歷史課本略過的日本下關:李鴻章道篇
文章標籤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