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認識北京,一定得先認識北的中軸線
它不僅是地圖上的一條直線,更是歷史上一脈傳承的象徵

1465-1.JPG



從小生長在台灣的我,對中國古代那種用城牆將市區圍起來
作為抵禦外侮的城池概念感到很空泛
即便是臺北這座晚清興築的最後一座磚城
也因都市發展難以窺探原始的風貌
到底歷史上的將軍們是怎麼守城,所謂的「城」又是什麼樣子呢?

串起全城的中軸線
2007年初訪北京總算讓我解開心中疑惑
來自蒙古的忽必烈滅金朝之後
於金中都的遺跡上興建元大都,也就是上一代的北京城
永樂皇帝將明朝遷都北京前,又根據元大都的基礎加以修改
廢棄了南北的舊城牆,讓內城範圍往南擴張,並且興建外城加強禦
今日的北京其實是好幾代接力完成的作品
或許我們也可以將它視為一件歷經千年
動員千萬百姓才竣工的巨大藝術作品!

明清兩代的北京城,是以一條中軸線為基礎發展起來的
這條中軸猶如北京的子午線,許多重要建築物都位在線上
藉無形的細絲串起了北京城的生命
翻開地圖,這條生命線以南邊的永定門為起點
一路向北穿過紫禁城,終至地安門外的鐘樓和鼓樓
全長約8公里的距離
包括永定門、正陽門、天安門、端門
以及紫禁城的午門、前三殿、後三宮、御花園
還有皇城最高點的景山,都位於中軸線上
它不僅是當初營建紫禁城的基礎,更是北京發展的圭臬
封面圖的天安門,正是座落於中軸線上

明朝完工的北京城可分為內、外城兩部份
不過所謂的外城並非包裹於內城之外
兩者是以上下堆疊的方式排列,形成「日」字型的格局
但底下的外城較寬,猶如一個橫倒的長方形
承載者上層方正的內城,頗像一頂魔術師的西式禮帽
所以北京也被稱為「帽子城」
在設計上,內城裡先圍著一層皇城,再嵌入固若金湯的紫禁城
由南方進城得經過四道高牆,內外城門又有甕城加倍防禦
若遇重兵駐守,想從外圍攻破必會損失慘重

1007-6.jpg

而這些城郭的建造,就是以中軸線為依據
因此中軸線上遇到的城門也就特別多

(續)

==
取材時間:2007-02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tarscree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