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TT鐵道板討論到列車查票、收票的方式,整理一些自己看過的方法,以及對臺鐵無人站的建議方式。

1808-1.JPG


鐵道業者關於乘客進出站的剪/查/收票機制,提出我自己的觀察過的幾種。純粹是照我看過的來提,不一定正確,應該也不是很周全,歡迎指正補充。


A.車長售票式
在列車上售票,由車長配備的「鷹眼系統」記錄上車的乘客,於列車開動後找乘客一一售票(補票)。

好處是省成本,反正就是把事情丟給車長去處理。壞處是可能會有漏網之魚,尤其是在人多的區間或時段,一方面記不下太多目標,二方面車長可能根本就擠不過去找人賣票。

這種方式的列車,理論上不能太長,或者只能開其中幾扇門。

另外,對於導入感應式車票與否,沒有顯著差別,頂多是車長要多一項接受用感應式車票在車上付款的管道。換句話說就是車長得多背一部機器,或現有的機器功能要加強。

ex.臺鐵的區間車、英國雪菲爾的市區電車。


1808-A.JPG
雪菲爾的電車在車上由車長售票


B.專人專點上車式
跟A.有點像,但是有專人在車上的「固定位置」售票。這個專人可能是車長,也可能是專職的售票員,類似以前還附有車掌的客運班車。

乘客原則上僅能從他所看管的車門上車,在上車時付款,但專人不用像A.的車長那樣來回搜尋目標。

好處一樣是省成本,都由這個人去處理;漏網之魚也較少。但乘客的方便性較低,上車時間可能也得延長,大概只適用於車門數少、全車短的列車或路電(不過可以視情況增加專人數目克服這點)。而且得實行全線均一票價,或是區段票。

啟用感應式車票的差別,在於上車的門旁得多裝感應機,但對於縮短車站的停留時間(等乘客上車),理論上會有些許的幫助。

ex.日本東京都電荒川線、中國上海張江有軌、中國大連電車。


1808-B.JPG
大連的電車於上車時付款


C.專人專點下車式
和B.很像,不過是乘客下車時,才向專人直接給付票款。這個專人,可能根本就是駕駛員本身,類似「one man car」(一人服務車)的形式。

好處一樣是省成本,都由這個人去處理。但漏網之魚相較於B.可能多一些,怕有人從它門溜下車。同樣乘客的方便性較低,下車時間可能也得延長,且仍只適用於車門數少、全車短的列車或路電(不過可視情況增加專人數目克服這點)。計費方式也限於實行全線均一票價,或區段票的列車。

用感應式車票的情形跟B.一樣,只是設備擺在上車的門口,變成擺在下車的門口。

ex.香港電車、日本嵐電、日本廣電(宮島線以外)。


1808-C.JPG
嵐電在下車時收費,由運轉士監看


D.整理券式
為了避免只能收均一票價,或區段票,導入上車記錄的功能。最常見的方法,就是日本超愛用的抽整理券。拿整理券的位置多半在車上,但也有在車站索取的(就稱「D2.整理券式:車外版」好了)。

缺點除了仍得限制下車的車門,會佔用停車時間,該方法在於器材與耗材成本會比前面的A~C.都高。

用感應式車票的話,上下車都得有感應機,或是兼用整理券的半套模式,下車時把整理券丟票箱,但用智慧卡扣款。

另外,整理券也不是萬無一失的,如果整理券機是在車上設置,乘客有可能過了好幾站再去抽整理券。類似的畫面,我在日本也是見過的。

ex.JR各one man car、日本廣電(宮島線)。


1808-D.JPG
廣電宮島線的電車依距離計價


D+.整理券式:威力加強版
這算是D.的配套措施吧(得搭配主程式使用...),D.的方法不太適用於人潮會太多的區間,停靠時間會拉太長。

其實JR會把車站的砍成無人站,主要就是客源少,不符安排站務員的成本,所以理論上one man car會跑得區間,乘客不會太多,也同時避免了車上的太多乘客下車。

但若區間中某幾個站點,下車人潮會爆多(如終點站或轉車站),可考慮在該站人力,全由這人在車站負責乘客出站。列車到該站時,原本車上的乘客可從各門下車,將下車乘客的排隊空間從車內改到月台上,避免拖延列車運行的時間。


1808-DE.JPG
嵐電的終點站是由專人收售票的


X.通用外掛程式
以上這些方式,原則上都不用在車站設關卡或剪收票機,乘客的消費行為是在列車內進行。不過在一些人流較多的車站,可考慮設固定或臨時的售票機,讓乘客事先在無人站買票或付費,簡化車上作業,減少上下車耗時。


1808-DD.JPG
都電在繁忙的車站,另外臨時安排人力收費


E.關卡管進式
從E.開始的方式,得在車站設置關卡(人工或電子閘門),缺點就是成本相較於上述幾種,應該會貴很多。不過對逃票行為應該也能降至最低,但如果關卡只管進、不管出,大概也只適用於單一票價。

ex.人工閘門時代的北京地鐵、香港太平山纜車。


1808-E.JPG
北京地鐵過去只在進站時管制


F.關卡管出式
和E.相同,但不管進站,只在出站時管制。我想到一個經典案例是JR和田岬站(其實也會有和田岬站的進站記錄,但不在該站記下就是了)。

或者也相似於從臺鐵暖暖站等什麼都沒有的車站上車,到有閘門管制的車站出站時補票(日本未用整理券的地方也有類似效果)。但如果是在無人站出站,管制就會有些漏洞了。


1808-F.JPG
JR和田岬站的管制方式特殊,進站時完全不管制


G.關卡管進管出式
這應該沒什麼好舉例的啦,臺鐵等許多鐵道業者都用這種(它們都是有站務員的車站,但金魚缸不一定在該改札機附近)。

優點是可以解決很多問題,且要怎麼變化計費方式都可以。缺點就是成本貴囉!

其實我想不管是有無站務員的車站,都可以用閘門管進管出。只是無站務員的車站,通常意味著旅次有限,是不是需要投入那多成本玩閘門管進管出,是另一問題。

不過如果是無人站,建議採用無擋板形式的閘門,避免因擋板壞掉,或是持用紙本pass的乘客無法進出站。


1808-G.JPG
進站管、出站也管,是最普遍的形式

不過我想在這當中再區分出一個次型,暫稱為「GS.關卡管進管出式:極端版」。所謂的極端版,跟普通版的差別在於它強調車站關卡閘門的管控,但是在乘客搭車途中,原則上不進行查驗票的作業。因此像臺鐵這樣普遍會在途中查票,為普通版,而如捷運或日本鐵道業者慣用的方法,為極端版(這邊只談驗基本運賃,暫不討論特急券、指定席券那部份)。


H.關卡管進或管出式
這是我特別為香港機場快綫獨立的一種分類,乘客在機場站進、出站,是都不用刷卡的。但可以做到差別票價,原因在於只有唯一一站不管進出。

因此在其它車站,只要是沒進站記錄的情況下出站,就視為從機場進站;只要是進站後沒出站記錄的情況,就視為從機場出站。如此便可計算各站到機場的車資。


1808-H.JPG
機場快綫在機場站得管制方式相當特殊


I.抽查形式
這在歐美等先進國家似乎很常見,乘客得先在上車前買票(換句話說車站得有售票機,或乘客有其他購票的途徑)。進站時,或許得經過改札機(檔板有無均可)寫入進站記錄,或根本就是只要買票就好,不用管進站記錄。

反正重點在車上的抽查,被查到沒有車票,或是車票不對,就是罰到哭。甚至有可能會留下案底,上法院之類的,就看要罰到哪個程度。


補充:無人站的擋板問題
如果車站沒有站務員,那改札機的閘門有沒有擋板,對於防止逃票的成效,其實沒有太大的差異。當然有擋板的情況下,乘客誠實(或將「忽略」情況降低)付費的情形會更顯著。


結論與建議
以上各種方法,都有好有壞啦,沒有一定對的方法,只有這種方法在那個情況下,適合不適合而已。選到適用的方法,那就是當下正確的方法。

整理以下兩張表:

1808-21.jpg

1808-23.jpg

至於臺鐵在無人站的處理方式,私以為現行的A.方法已經不太可行!畢竟臺鐵的區間車,列車的長度太長,超出車長的鷹眼系統之能耐。

1808-Z.JPG
臺鐵區間車門多車長,無人站以傳統的管制方式,不太合理

而假日時的支線,或通勤時間的主線,往往也是人塞到爆炸,根本就沒法巡車補票,讓買票或買pass的旅客當傻子,不是很公平。

這些擠上車的乘客,想買票恐怕還沒得買咧,而如果蓄意想逃票者,則連「逃」的力氣都不用花,因為根本就沒辦法來查票!

但是,這些現有的方法,也不一定適合臺鐵使用。因此總結以上的方式,我另提出一個臺鐵適用的方法:

Z.臺鐵無人站折衷式
在有人站與無人站均設售票機或整理券機,並設進/出站的刷卡機,供感應式車票寫進站記錄,這是一環。另一環則是在車上或無人站不定時驗票,如果沒有車票、整理券,或感應式車票沒有進站記錄,那就是大額的罰款辦下去吧!


==
取材時間:2011-03等
第01次補完:F.與G.文字小調整。2011-06-10
第02次補完:調整字型與字級,增和田岬連結。2013-06-12
第03次補完:調整排版與照片方式。2020-08-08

 

 

arrow
arrow

    starscree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