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谷一夏的旅程來到Final篇啦,這次來說說「志學站」吧
一個因為附近有大學加持,所以「感覺不是那麼小」的小車站
說來也真奇怪
明明就僅是一個下午的旅程,結果還是寫了3個月才KO
從暑假開始,到現在要進入秋天了呢,呵呵
看來想要忠實呈現完一系列的遊記還真是不簡單呢
更別說還要定期發文了,唉唉
233次自強號列車將我放在志學站的月台
從壽豐到此只花了5分鐘時間,票價是23元(磁卡另打9折)
就時間和費用來講,感覺上好像跟搭捷運有點接近
不過就班次密度來說,台鐵台東線和一般的捷運就差多了...
如果要認真比...
好吧,我的自強號車票是有可能劃座位的
這點是搭乘這班車少數勝過捷運的地方
不過如此短的車程,倒也沒有費心進車廂的客室找位子
且在坐定之後還沒完成加熱,便又要準備下車離開
在志學站下車的人不多
也許是暑假才剛開始的緣故,想撤離志學的人會比較多吧!
此刻會選擇前往的,應該是相對少數
從志學站出發,前往國立東華大學僅750公尺
算一算步行應該不用10分鐘的時間
算是離學校很近的火車站(或說是離火車站很近的學校)
不過所謂的750公尺,只是車站大門到學校後門的意思
從校門口到圖書館、教室或宿舍,那又是另外一回事了...
所以,我猜多數的東華學生應該還是得自備機車吧
火車大概只有回家或出遠門時才會搭乘
平時要以它為代步工具,可能需要不少「腳力」
而且列車的班次,確實不太能讓人倚賴呢
況且,如果是搭了火車到花蓮,沒有連外工具還是沒轍
就這麼來看,自備機車、甚至是汽車
我想還是師生們比較合乎現實的作法
我曾有個超現實的天馬行空想法,是關於縱谷鄉鎮的發展
且為結合大學、運輸工具(鐵路)、城鄉發展、醫療等課題
如果「大學」可以是一個不用集合在一座校園的機構
或許可以將裡頭的資源,分佈設於花東沿線的鄉鎮
A學院在甲鄉鎮、B學院在乙鄉鎮,藝文中心又在丙鄉鎮
校本部則作為圖書館總館與行政處室的所在地
公文往來與紙本書籍的借閱,可用定型化班表的列車輸送
9992名學生若分佈在6個鄉鎮,一個地方平時多1665位居民
對於花東縱谷沿線的鄉鎮,將是一股很大的拼經濟力量
如此一來這些鄉鎮要養活書店、診所(或地區醫院)、餐飲
甚至是找到平時夜間能擔任課輔老師或家教的人力
或願意奉獻一己之力當志工的年輕學子,應該都容易些
往來的旅運需求增加,大眾交通工具的服務也能更密集些
也減少一般居民擁車自重的必要性
從車站到學院或相關場地,可發展微笑單車系統
提供租用或某範圍內的免費服務
在學生不上課的假日
這些單車亦能擔當讓遊客深入造訪小鄉小鎮的好工具呢!
不過空想終歸是空想,現實的發展並非讓學校化整為零
而是讓兩所大學化零為整(並為此另外花經費興建新校舍)
走向跟我的想法完全不同呢,哈
回到志學站身上,其實它可說是台東線少見的「大站」呢!
放眼望去站場上擁有三座月台,甚至還有西班牙式月台佈局
(兩座月台夾住一條軌道,讓上車、下車的乘客動線分離)
這樣一岸兩島、總共4條股線緊臨月台的規模
遠勝台鐵多數車站,足以跟彰化站拼了唷(誤)
西班牙式月台甚至是日本重點通勤車站才有的規劃呢
不過認真來說,也只有中間的島式月台可供客運使用
右邊遠處的月台,是貨運only的,使用機會可能不高
至於左邊這座島式月台嘛... 讓我們轉個角度來看
嘿嘿,是的,車站的天橋只有接通牛奶杰所站的島式月台
另一座離站房較遠的島式月台,並沒有立體化的通道可用
平時也無客運的列車停靠上下旅客(待避或交會則是有的)
因此美其名說有三座月台
其實也只有夾在中間的島式月台共兩股線能讓列車停靠
(我猜會有手動門列車的旅客下錯方向,走到孤島月台上)
一般民眾可以走天橋進出站,使用輪椅的身障旅客則辛苦些
得由專人引導,透過特殊的坡道才能上下月台
不過車站有無障礙設施,好像我們就應該謝天謝地了...
輪椅坡道的施作方式,是將島式月台一部分封起來
向下開挖形成迂迴的輪椅路徑,以降至軌道高度
接著掀開月台上的鐵板,通過軌道往站房的方向前進
因有過軌的步驟,所以似乎沒辦法讓身障朋友自主完成
後來發現台東線上好幾個車站也都是用這樣的方式施作
看來除了站房能共用一張設計圖,這點也可以相互仿效
(不知它們面對月台增高的趨勢,會有什麼應變方法)
志學站的天橋頗高,台東線上設有天橋的各小站似乎皆然
可能是對於電氣化的發展心裡早已有底,預先做好了準備
這些年來不知辛苦多少提著大包小包行李搬家至此的學生囉
志學站的站房,很明顯也是東拓時期的產物,格局大同小異
比較明顯的差異呈現在外牆裝飾,並非多數車站的黃色油漆
而是以貼上棕茶色磁磚的方法來解決,大理石部份則相同
從天橋上往南方眺望,左方較不明顯的山稜為海岸山脈
若從志學的位置對到另一側的太平洋濱,約莫就是海洋公園
但兩者間沒有直路可通,行車路徑得繞一倍的距離才能到唷
換個方向瞧瞧北邊,志學站的站場離山腳其實不遠
好在尚有一小段田地能當緩衝,也鮮少聽聞會遭受土石危害
翻越左邊在峻嶺頂端設有轉播站的鯉魚山,就是鯉魚潭囉
站外晚期才增建的無障礙坡道,看起來也很大氣(?)
這個高度想拉坡道下來,的確是需要一段不短的空間呀
另外,將原本的到站出口封起來改當身障洗手間
這在花東沿線似乎也蠻常見的,該說好險當年有預留嗎?
車站外頭也停放了無數的腳塔車(這還只是一小撮而已)
對於學生來說,從宿舍步行可能要20分鐘的時間
有個代步工具也是很合理的
聽聞東華大學以前有發展過免費的公用單車系統
將以前學長姊畢業留下來的閒置腳踏車漆成整車的黃色
作為大家都可自由利用的代步工具
可惜這個系統好像沒有成功存活下來
不然從火車站能牽車騎到校園,好像蠻不錯的
頗有一種活在大學城的浪漫想像
說到對於「大學城」的想像,在牛奶杰去過英國之後
又在心中留下了些許的衝擊,呵呵!
我感覺人家的大學城,真的就是「大學即為城」
一個空間緊密且低樓層的小鎮,都是大學的範圍
街道旁一棟華麗像教堂的建築,或是不起眼的矮房
都可能是該校的某座學院或教室
從它的邊門出來拐個彎,就是街上的書店、咖啡廳
再走兩步路就是巡迴免費shuttle的站牌
(因為城內為禁止外車進出的徒步區)
至於居住的宿舍,當然就散佈在城鎮的各角落囉!
不過臺灣所提的大學城,比較不是這樣的東西
它比較像是剛好有一座學校設在農田中心的隨便計畫區
(「隨便計畫區」意味著隨便發展,不像都市的計畫區)
因此無論是學院或宿舍,都是封閉在學校的圍牆內
從圍牆旁的車棚到教室或宿舍,又得走一段光天化日的馬路
(路程遠近就看學校的財力大小,或跟台糖的關係好壞)
圍牆外圍則會有一些鐵皮屋搭建起來,提供生活補給的小店
幸運的話,會包含一間老是缺貨補不齊的便利商店
再外圍則是利用農舍名義改建的宿舍,就地賺起大把房租
學生下課離開了教室,則會不情願地走那一大段路來到車棚
(邊走還要邊抱怨教授晚下課,延誤看牛奶杰blog的時間)
接著牽起機車,發動引擎,繞過突起的減速障礙揚長而去
(邊騎車還要邊抱怨路燈沒亮,還有油價又要漲了)
在鐵皮屋買好晚餐,呼嘯經過附近的小村莊,回到農舍打B
這種台版的大學城風貌,跟英式的應該很不一樣吧,哈哈
說到機車,在外地念過大學者應該多對機車托運很有心得
取材時剛放暑假,正是他們每年業務量最高的時候吧?
托運高峰後的一個禮拜,應該是輪到機車行修後照鏡的高峰
回到車站裡,售票窗口旁用壓克力做了一塊很大的看板
標示些許買票的規則和方法
把遊戲規則說明白是很好啦,但前提是訊息要正確清楚咩
牛奶杰自己是很好奇啦,對於以英文為母語的朋友來說
看得懂「Pick-up and Pay Internet Hours」嗎?
另外,取材時間是2012年的7月
我知道的車站窗口取票和網路訂票時間似乎並非到23:00止
顯然這個看板提供的訊息,應該是許久沒有更新了
同理,網路和語音訂票到22:00截止,也是很久以前的事了
謝謝台鐵志學站提醒我們緬懷過去的重要性...(誤)
不過這些訊息不應該這樣放在售票口旁,卻遲遲沒有修正唷
再次經過天橋,準備搭車離開志學站
牛奶杰好像還沒交代為何這趟會在志學站下車耶?
嗯嗯,好像也沒有特殊的理由,就是沒來過、純晃晃而已
其實應該這麼說啦,我是要搭車繼續往台北前進
北迴線部份買到花蓮18:50出發的73次莒光號團體列車
跟它轉乘最省時的,是台東線305次自強(17:54到花蓮)
(換句話說就是18:00、18:06、18:45發的3班自強都無座)
不過從光復站至花蓮站的305次自強號也買不到座票
與其都得從光復站到花蓮,乾脆加個白鐵仔+甘蔗冰的素材
順道附送在志學站或吉安站停留23分鐘,於是選在志學下車
對於常需要在花蓮站轉車的玩家來說
這種不情願就會冒出來的強制停留時間,應該不陌生...
問題在於是要把這些時間浪費在無所事事的枯等
還是弄些花樣,開心一點接受時間被台鐵消耗的事實囉
從月台的天橋上再次望向南邊的壽豐市區
看來從平和站來到志學站的這段,是個不顯眼的小爬坡呢
這種坡度在搭車過程中,大概很難會察覺到
轉個角度看看,右邊的集合住宅似乎便以租給學生為出路
遠處若隱若現的山脈,依方位來看
應該是光復市區東南端阿羅朗附近的海岸山脈了
這樣算起來距離至少也有35公里以上囉
月台上的同車美眉
看來她也沒有白白浪費等車的時間,呵呵
短短的305次自強號列車出現在軌道
奮力地爬上小坡,朝終點的花蓮站慢慢前進
今天的305次僅以兩編組的6節行駛(至少台東線區間是如此)
這倒讓我有些訝異,畢竟305次是新左營=台東=花蓮的長程車
理應不會只有短短的6節,難道是在台東站有摘除編組嗎?
不過話說回來
我還是支持台鐵在台東線以小編組、多班次的方式行駛
增加列車的密度,方便各時段要搭車的玩家乘車
但如果像我這樣買不到光復站到花蓮站的車票
或許也該來考慮一下支持中編組、多班次的模式囉,呵呵
總之,這趟一個下午的縱谷小旅行就到這邊告一段落啦
因為工作的緣故,近來有蠻多機會跑花東的
有空再來整理一下其它照片好了,呵呵
(完)
==
取材時間:2012-07
第01次補完:更換圖片插入方式。2015-05-30
- Oct 07 Sun 2012 17:04
[月湧江流]臺灣鐵道旅人杰語:縱谷一夏#08 志學站
文章標籤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