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兒島尚古集成館的「機械所」,是日本西化過程的代表建築
除了歷史地位之外,其建築設計的謬誤更增添了保存上的意義
或許有朋友會覺得那張封面照選得有些奇怪
不曉得是要看甚這麼東西...
嘿嘿,且聽牛奶杰慢慢說明唷!
(如果是內行的玩家,應該已經看出這棟建築物的問題囉...)
鹿兒島的集成館,是幕府末期的藩主島津齊彬之施政成果
當時江戶幕府面對西方列強來襲,已經顯得搖搖欲墜
而位於日本四大島最南端的薩摩藩
比數千里外的江戶更早感受到這樣的氣氛
因此積極推動西化事業,開設第一代的西式工廠
以紡織、金屬製成,以及機械為主,稱為「集成館」
薩英戰爭1863年爆發,儘管薩摩藩作了這些準備
但戰力仍然不如英國,集成館慘遭艦砲肆虐,失去生產能力
薩摩藩痛定之痛後,對於船堅砲利的西方工業更是熱衷
因此借助西方技術,著手發展第二代的集成館事業
如今留存下來的歷史見證,以這篇介紹的機械工廠為代表
又稱為「尚古集成館」
尚古集成館是日本西化開端的重要代表
集成館的機械所於151年前的1865年完成
是當時重要的機械工廠,對於薩摩的近代化發展相當重要
建築採用木骨石造的結構,並結合了和式與西式的特徵與工法
身為走在時代尖端的西式工廠,自然是倍受矚目
就連明治5年(1872年)天皇巡迴督考地方建設的時候
到了鹿兒島這一站,也特地安排去集成館瞧瞧
因此在集成館的機械所正面
便留下明治天皇在1872年巡幸的紀念碑
(現在當國家領導人,好像也常得去些先進工廠逛兩圈...)
明治天皇行幸集成館的紀念碑
集成館機械所跟前一代的建築物不同,採用石造建材興築
採用西洋式的設計打造全新工廠
然而,在這西化初期發展的過渡階段,難免會有些狀況發生
使得機械所的建築特徵,出現了一些「不西不和」的產物
也就是既非傳統日本建築會見到的特徵
亦非當年西式建築會有的設計...
這些150多年前留下來的建築玩笑
讓人們對於日本的西化「過程」有更深一層的體認
亦使得機械所的保存價值更顯得重要
(印錯的郵票往往價值連城,蓋錯的房子就不言而喻囉)
機械所的窗戶貌似可上半與下半對開的設計
其實不然,窗戶是完全封死不能動的
窗框的上緣被設計成有弧度的樣子,但無實質功能
這點恐怕也是未理解設計用意所造成的結果
對比興建時間稍晚一些、由西方操刀的北海道小樽運河倉庫
窗框的作法應為半拱形,有時還會再加上拱頂石
即便是弧度稍緩的扁平拱,也不會像集成館機械所呈現眉毛型
牆壁基座這種有弧度的突出結構,接近日式建築的「龜腹」
常見於神社鳥居的柱腳,或是緣廊的支撐住底,但非西方設計
西方石造建築的牆壁基座常為平直的,以磚頭的外型自然堆砌
整體而言,薩摩藩當時已嘗試致力西化,但心有餘而力不足
不同於明治維新之後,中央政府大力引進西方建築師設計操刀
當集成館機械所興建時,薩摩藩要自己找洋人來蓋房子
在那時鎖國的環境之下是未被允許的
因此該暱稱為「Stone Home」的建築,推判是由薩摩當地的工匠
參照幕府找西洋人蓋的長崎製鐵所,與相關蘭學建築書施作
有種download了粗略設計圖,便得嘗試3D列印閉門造車的味道
未能完全理解相關設計的目的與意義
儘管以西化建築作品而言,集成館機械所這件作品可能不及格
但誰沒有過去呢,它在歷史中的存在意義,遠大於其建築價值
因此仍在1962年起列為日本的國之重要文化財保護
2015年更以「明治日本產業革命遺產」的一員
與其它日本當時的改革紀念物一同納入世界文化遺產
尚古集成館目前作為博物館展場使用
能讓玩家更加瞭解島津家與薩摩藩的歷史
以及他們當時的西化努力,深具教育意義
集成館曾在1869年至1889年收歸官有(國有)
1889年後交還島津家管理,目前的博物館由「島津興業」經營
島津興業創立於1922年,是延續島津家的企業組織
除了尚古集成館與隔壁的仙巖園,還有高爾夫球俱樂部等事業
目前的社長島津修久為第32代當主呢(島津齊彬是第28代)!
順道一提,源自京都、投入醫療與航空儀器領域的「島津製作所」
雖然名稱和丸十字logo跟鹿兒島的島津家很接近
但無血緣關係,亦非延續自集成館事業的成果
檢視較大的地圖
==
取材時間:20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