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往因外物入侵軌道造成的重大鐵路事故,多發生在平交道上。而408次遇到的這種軌道入侵事件,就像是一種新型態的攻擊!
關於408次太魯閣列車事故,我覺得可將其視為一場複合式的事故:1.外物入侵鐵道,與列車衝撞並導致出軌。2.列車衝撞隧道,造成人車傷亡。
這兩種事故台鐵都遇過。衝撞隧道部份,可見「2013年302次自強號事故」。當時列車在南迴線因土石崩落撞上枋山一號隧道,17人受傷,無人死亡,不過6節車廂的前4節卡在隧道內,復原上也費了許多時間。當時的事故車DR3051如今保存在花蓮林榮。再往前則有1990年的造橋事故,30次莒光號E221車頭因土石掩埋軌道而撞上造橋隧道南口,兩位駕駛殉職。
外物入侵部份,案例就說不完了。早年的EMU100在頭前溪、PP在鶯歌,或太魯閣列車上次的TED1010在埔心事故均屬此類,均有人員傷亡。
但以往因外物入侵軌道造成的重大事故,主要都發生在平交道上,由於路外的人員、車輛,或牲畜滯留在平交道成為阻礙,讓列車撞上(單是2020年至少就21起)。因此近年來有關鐵路安全的宣導,多著重在平交道的淨空,或是公路車輛卡在平交道時的應變措施(對,就是按緊急按鈕、撞斷欄杆)。
有別於在平交道發生的外物入侵事故,2021年4月2日的案例告訴我們:除了平交道之外,鐵路沿線各個地方都可能是被入侵的弱點。
當然,過去也有在平交道以外之處撞上外物的鐵路事故,但對象多半是行人或牛隻,量體跟列車相比不易造成嚴重傷亡。1997年時,台鐵外澳站曾發生水泥車不慎入侵軌道淨空,造成水泥車駕駛死亡、DR3045號與DR3093號柴油客車報廢的事故,它與本次案件算是最為接近的。
如果防禦鐵路安全如同防衛國土安全,那麼大型量體的外物在路線途中入侵軌道這種事件,就像是一種過去二十多年未見的新型態襲擊!而令人不捨的,TX-755工程車確實施行了一場「攻其不備」的作戰。
台鐵北迴線從宜蘭縣南澳跨台9線的南澳平交道(K019+282),到花蓮縣的秀林路平交道(K064+911),整整有超過45公里的區間沒有任何平交道(所有交叉的道路都已立體化,沒法立體化的乾脆截斷),且沿途幾乎均為隧道、橋樑,或人跡罕至之處。對台鐵路網而言,這樣近乎完美的絕對路權條件,是非常少見的。
某方面來說,這段以往被認為是相對可安心讓列車全速行駛的區間。殊不知這回台鐵自辦的鐵路安全改善工程,竟成為引狼入室的殺手,非常遺憾與痛心。
更諷刺的是,在事發現場北側的和仁隧道正上方、舊蘇花公路(台9丁線)旁,就立有一面告示牌提醒「鐵路隧道口上方 禁倒棄土及垃圾」,但在南側的清水隧道卻發生了憾事!
鐵路安全過去的防禦重心,在環島路網的420處平交道,並於293處安裝新偵測系統因應;但事實提醒我們,環島路網上千公里的每個角落都不能輕忽。一旦有所鬆懈,隨時都可能付出慘重代價。而面對這種新型態攻擊,得重新檢討思索有效的阻擋方式與預防措施。
以此例目前呈現的跡象來看,除了鐵路營運單位本身的路線周圍防護之外,公路監理系統的車輛駕駛人執照考試與教育,以及車輛的驗車事宜,或是勞政系統的工地安全維護稽查,都可能是參與防堵的環節(地方政府不妨先從工地現場的安檢著手)。
附帶一提,我自己認為:除非有辦法預防通勤列車不受到這種攻擊型態威脅,否則在此刻討論「禁站票」八成只會淪為假議題,或易使得關鍵焦點被模糊了。
==
取材時間:2010-09(封面圖)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