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本國歷史快忘光了,應該還記得馬關條約與春帆樓吧
這個台灣歷史上的轉捩點,還等著大家去回顧探訪呢!
回顧臺灣過去這幾百年的歷史
將主權從清廷割讓給日本,絕對是難以被忽略的一頁
而決定這個改變里程碑的關鍵地點,卻非在臺灣本土
而是在日本本州南端的馬關,也就是如今山口縣的下關市
喜歡悠遊歷史的朋友,不會錯過來這裡走走
臺灣命運 在這張桌上決定
牛奶杰記得在以前中學的歷史課本中
有一張清朝與日本的雙方代表
在會議桌前排排坐的圖畫,並註解這是日本馬關的春帆樓
一個代表著「喪權辱國」的舞台
117年前的4月(1895年4月17日)
雙方代表李鴻章與伊藤博文
在這裡為結束甲午戰爭的馬關條約簽字
間接決定了臺灣的往後命運
離開國中課本十多年
牛奶杰抵達了下關,也找到了春帆樓
「春帆樓」三個字,如今依然屹立於下關的小山丘上
更發展為當地知名的河豚料理旅館
據說日本最早開放料理河豚之風氣,就是從這裡開始的
始作俑者便為日後坐上談判桌的伊藤博文
當年清、日雙方簽訂條約的木造建築物
於1937年規劃為第一代的「日清講和紀念館」
但無奈已在二次大戰中焚毀了
至於為何是選在敏感的1937年
我想背後的考量應該也相當耐人尋味!
(這在中日關係的歷史中可是非常重要的年份)
當年的「日清講和紀念館」已在二次大戰中焚毀
現今的「日清講和紀念館」(右)已非當年的春帆樓
如今下關市的文教單位,在春帆樓旅館的庭園側邊
興建了一棟水泥建築的二代紀念館
從當年因敗戰而割地賠款的島嶼前來
當我初見到日本用「講和」之詞來淡化軍事衝突的過程
總覺得有種刻意「大事化小」的意味
(日本對於馬關條約的正式名稱,亦稱為「日清講和條約」)
紀念館內展示了一些當年會議場景的文物與說明
可惜似乎多為複製展品(或許就像這棟樓也不是真實的一樣吧)
不過牛奶杰覺得還是值得來此一趟
因為館內中央的玻璃房間,重現了當年的會議桌擺設
清廷的欽差頭等全權大臣李鴻章、欽差全權大臣李經方
日方的全權辦理大臣伊藤博文(首相)
陸奧宗光(外相)等人的座位,都一一被標示出來
現場擬真的佈置,與課本中的圖畫如出一轍
讓我感覺猶如參與了歷史中的一景
又彷佛會議其實仍在進行中
雙方只是暫停片刻,好進行私下的商討
待會兒後腦杓綁著辮子的中堂大人
便會重新坐上談判桌
繼續這場沒有多少籌碼的「講和」會議......
紀念館重現了117年前的和談會場,彷彿會議仍在進行中
現場擬真的佈置,與課本中的圖畫如出一轍
牛奶杰去過紀念館兩回
不需要門票便可自由入內參觀
我覺得相較於春帆樓對臺灣歷史與人們之重要意義
但對日本民眾而言,可能就不是那麼在乎了!
日本人對一旁的河豚餐廳,或是隔壁的赤間神宮
大概比較感興趣
(如果玩家要搭巴士前往,也是在「赤間神宮前」的站牌下車)
因此進出館內的本國遊客相當少
如果有統計指出前來這裡拜訪的臺灣旅人,遠多於日本國民
我也不會感到太意外的,唉唉
==
取材時間:20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