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非貨櫃運輸,全球貿易的面貌將截然不同
「日本產品」的神話,「台灣產品」的奇蹟
乃至「中國產品」的惡夢都不會出現!


b10401.JPG



在書店看到「箱子:貨櫃造就的全球貿易與現代經濟生活」這本書
其實可說是個偶然!

那天匆匆經過台東誠品,看到架上有這本外貌樸素的書
初見封皮上那大大的「The Box 箱子」
就意識猜想這是寫「貨櫃」的書嗎?
確定是之後,隨即打定主意要買了
在這整個決策過程中,我連書的第一頁翻都沒翻咧!
對於用錢苛刻的我來說,這是很罕見的狀況唷

總覺得「貨櫃」也是很有吸引力的東西
或許跟某種旅行元素有關吧
儘管並非載人旅行,但畢竟也是保護全球貨物穿梭五大洋的大鐵皮
裡頭裝的東西可以很有異國情調
也可以帶給人們很多想像空間呢!
(話說回來,現實世界中
 也確實有不少人蛇集團利用改裝過的貨櫃偷渡
 但這畢竟不是貨櫃的正規用途
 也出過不少人命,暫且就不討論了)

當然,除了這種俗民的想像之外
在航商與貿易商眼中,貨櫃的價值還是著重於它的功能!
相較於傳統的散裝輪
(就是把各種貨物任意塞在船艙中的傳統貨輪)
運輸貨櫃化的最大優勢在於可以方便裝卸
這當中的「方便」,意味著便於自動化作業
以較少人力完成裝卸作業
也更有利於海陸間不同載具的轉換
同時更代表船隻停靠碼頭的時間能縮短,一方面降低停泊費用
二方面相對有更多出航賺錢的機會

同時,裝櫃與拆櫃的作業,可在製造商或貿易商自身的場地完成
有效減少碼頭作業的繁複(以及其過程衍生出的各種費用)
而航商們過去相當擔心的貨物損壞與失竊(以及其背後的保險費)
這些問題都能獲得改善,各種精打細算的成本也就省下來了

以往我們總認為運輸成本與距離有關
這麼想只對了一半
當然,距離越遠對於油資與人員工時的花費成本會增加
但這其實不是最重要的一塊
根據1989年的計算
海運成本有60%~75%是花在停泊的碼頭,而非航行的海上!
換句話說,若能有效降低碼頭作業花費
就能以更低費用進行貨物運輸
而貨櫃化就是降低運輸成本的關鍵利器
以美國紐華克至休士頓的起迄運輸為例
貨櫃運輸成本只有傳統散裝輪的3%
單憑這點我們就可見識貨櫃運輸的厲害了

貨櫃運輸系統化的出現,更進一步改變了世界的風貌
我們當今認為:「製造商會在全球尋
找成本最低的地方以從事生產」是天經地義的事
但事實上
在貨櫃未大行其道、海運仍以散裝運輸為主的1960年代前
這個如今被認為是鐵律的概念,仍只是單純的紙上想法
因為高昂運輸成本的存在
讓「貨品生產完至市場」的這段成本讓人難以忽略
工廠與倉庫距離市場的遠近,才是製造商的重要考量

若非貨櫃運輸,全球貿易的面貌將截然不同
「日本產品」的神話,「台灣產品」的奇蹟
乃至「中國產品」的惡夢都不會出現!
因為國際間的貿易不會那麼頻繁
產品的市場範圍可能仍侷限於國家的政治疆界
或是島嶼海岸線的自然疆界
以此繼續延伸,產品的市場有限
製造商可能也沒那麼多資本與勇氣
足以開發出各種現代化的產品

另外,海運貨櫃化的出現
也對於世界的地理風貌有些許影響
一些過去的知名大港
因為來不及興建貨櫃碼頭因應轉型而被取代
把它們幹掉的則是一些原本名不見經傳的小港口!
紐約曼哈頓被對岸的紐華克取代
東京敗給橫濱、舊金山敗給奧克蘭
全大英帝國英倫三島上的所有港口們
地位不及歐陸荷蘭的鹿特丹

貨品從哪些地方進出口、裝卸船
「距離位置」不再是最重要的考量因素
費用成為航商們的首要決策關鍵!
在航商眼中,哪一個港口的成本低
那裡就是最好的港口
尤其是隨著貨櫃輪不斷大型化
(船越大,載運的貨櫃越多,每個貨櫃的成本越低)
貨櫃的裝卸也將更集中於少數的大型港口
即便貨櫃上岸後仍需千里迢迢運往其他地方
但只要整體的運輸成本最低
航商仍會源源不絕將貨櫃送來這裡

牛奶杰總覺得航商的世界地圖與一般人所用的有些不同
因為一些世界重要的大港,並非我們所熟悉的大城市
其道理就在於此

我們旅行時或許會精心策劃要在香港
首爾仁川或東京成田轉機
但我們的貨物不會在乎這些,載送它們的航商更不在意
那些不在一般人的世界地圖上,卻是成本低廉的轉口港
就是貨櫃的世界旅程中最常被駐足、停留,與轉乘的地方

總之,這本書讓我不僅對貨櫃
(對,就是那看來很平凡,實質卻超威的box)有更多了解
更對於「世界怎麼會變成這個樣子」的疑惑作了些解釋

牛奶杰將這本書推薦給那些想知道「這是什麼世界啊?」
或是純粹只是想對貨櫃運輸有些認識的人兒
相信您也會有蠻多的收穫!

==
取材時間:2009-03
第01次補完:放大字級。2010-05-15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tarscree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